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成功实现全消化道无盲区诊疗填补区域技术空白
在消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小肠因其冗长、迂曲的解剖特点,曾长期被视为内镜检查的“盲区”和“诊疗禁区”。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在消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小肠因其冗长、迂曲的解剖特点,曾长期被视为内镜检查的“盲区”和“诊疗禁区”。近日,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一病区在刘一品主任医师指导下,姜伟炜副主任医师及刘翠翠主治医师合力操作完成单气囊小肠镜对接,真正实现了无盲区道全消化道检查。消化内科已经开展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检查10余年,此次对接单气囊小肠镜术的成功实施,不仅标志着医院实现了与国内外先进小肠镜检查技术的同频接轨,更标志着对小肠疾病的诊疗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填补区域技术空白,为无数疑难小肠疾病患者带来了全新的诊断与治疗希望。</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病例回顾:科技照亮“黑暗”的肠道。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因“大便不成形1年余,加重伴腹痛、消瘦1月”至消化内科就诊,因症状反复严重困扰患者生活质量,消化内科专家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评估,排除占位性病变后,最终决定为患者行全消化道内镜检查(上消化道及包括小肠在内的下消化道)寻找腹泻病因。此次操作的关键及难点在于突破既往单侧小肠镜检查的局限,一次性完成对接检查,进而在最短时间内不留盲区的对整个小肠进行彻底查找“元凶”。</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在消化内科刘一品主任医师、姜伟炜副主任医师、刘翠翠主治医师、消化内镜室护理团队及麻醉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为患者完成了约6米长的小肠对接检查术,全程历时约2小时,并于回肠中下段及回肠末端发现散在糜烂灶,分次活检,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无明显不适。术后病理提示黏膜急慢性炎,患者“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经对症治疗,病情明显改善。</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何为“单气囊小肠镜对接”?单气囊小肠镜(Single-Balloon Enteroscopy, SBE)是继双气囊小肠镜之后的一项重要技术革新。它通过安装在镜身前端的一个气囊和外套管的气囊协同充气、放气,利用“拉直”镜身的原理,使内镜得以深入小肠深处。而所谓的“对接”,是指针对整个小肠(全长约5-7米)的检查,仅从口腔(经口)或肛门(经肛)一个途径无法完全覆盖全部肠段。因此,医疗团队需要为患者分别进行“经口”和“经肛”两次进镜检查。当两次检查所到达的最深处在肠管内“相遇”,即完成了对整个小肠的全程、无死角探查,这一过程便形象地称为“对接”。它意味着医生终于能够像检查胃和结肠一样,对全长小肠进行直视下的观察、活检和治疗。</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技术挑战:迂曲长廊中的“双线会师”。小肠镜对接操作堪称内镜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对术者技术、团队配合和设备性能都是极大的考验。操作难度极高: 小肠肠管迂曲盘绕,如同一个复杂的迷宫。操作者凭借手感、镜身提示和黏膜形态,精准判断镜身位置和深度,操作技术要求极为精细。患者耐受度: 每次检查时间较长,对患者的耐受性和术前准备都是挑战。团队协作: 需要麻醉师、内镜护士与术者之间高度默契的配合,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及时提供器械支持。</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展望未来:小肠诊疗进入“全景时代” 。随着技术的普及和经验的积累,单气囊小肠镜必将成为攻克小肠疾病的利器,为更多患者点亮小肠这片“黑暗大陆”的明灯,引领消化内镜诊疗进入一个全新的“全景时代”。</p>